蘇炳添為何選了它

36歲的蘇炳添,再一次站上了跑道。
2025年11月20日,第十五屆全運會男子4×100米接力決賽現場,他以“東道主”身份,為家鄉廣東隊出戰。當晚20:25,比賽正式開始,隨著發令槍響,第一棒的蘇炳添瞬間啟動,全速奔跑,精準完成交接,最終廣東隊以38秒71獲得第四。
比賽結束后,伴隨著經典粵語歌曲《講不出再見》,蘇炳添繞場一周,向觀眾揮手告別。“在家鄉跟大家說再見,我感到非常榮幸,謝謝你們的到來。”蘇炳添表示,雖然今天是告別,但他不會離開熱愛的田徑領域,未來會助力更多青少年完成他們的田徑夢。
過去,蘇炳添因出色的彎道超車技術,長期擔任第三棒,這一次改跑第一棒。賽前他坦言,第一棒是接力賽的“定海神針”,“我要做的,就是把發出去的這一箭,把領先優勢一直保持下去,這是我最重要的工作。”
作為賽場上年齡最大的運動員之一,蘇炳添在這場決賽中依然展現出頂級運動員的專注與拼搏,贏得全場喝彩。
事實上,來自廣東中山的蘇炳添,早已是這片土地的驕傲。2020東京奧運會,他在男子100米半決賽中跑出9秒83的驚人成績,不僅打破亞洲紀錄,更成為中國首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運動員,創造了歷史。
這一歷史性突破,帶來了豐厚的商業價值。東京奧運會后,蘇炳添成為新簽商業代言最多的中國運動員,代言產品橫跨電子產品、快消、物流和服飾等多個領域。比如,蘇炳添與小米汽車的合作,強調速度與科技的結合;與耐克的“落足料,點會冇料到”宣傳片,致敬了蘇炳添的一路努力。
與眾多聚焦于其速度形象與勵志故事的品牌相比,此次,蘇炳添與同鄉品牌立白的合作,回歸到了運動場景本身的需求。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流量聯動,而是“專業運動需求”與“產品硬核實力”的精準匹配。
產品破局:技術精準對接運動場景需求
蘇炳添與立白合作的首要邏輯,建立在產品功能與運動場景需求的精準對接上,這構成了整個合作大廈最穩固的地基。
首先,對于蘇炳添這樣的頂級運動員而言,高頻、高強度的訓練是日常。由此衍生出幾個關鍵的潔凈需求:汗濕衣物極易滋生細菌;運動汗味不僅影響舒適感,也關乎個人形象;運動員常穿的速干、壓縮類專業服飾材質特殊,需要更精心的洗滌護理。

這些共同定義了一個區別于日常洗衣的“專業運動潔凈”市場。
其次,此次全運會在廣東、香港、澳門三地舉辦。這三個地方除了經濟發達外,還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,那就是溫暖潮濕。這樣的氣候,會導致衣物難以徹底干燥,從而容易滋生霉菌。
研究表明,霉菌的生長溫度范圍較廣,但在20℃-30℃之間生長最為迅速,較高的溫度無疑是霉菌繁殖的“溫床”。而濕度是霉菌生長的關鍵因素之一,高濕度環境更容易滋生霉菌。
衣物發霉不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穿著舒適度,更關鍵的是,霉菌的存在可能對人體的健康造成潛在危害,比如可能引發呼吸道疾病、皮膚過敏等健康問題。
基于此,立白衛仕推出了專為運動場景定制的核心產品天然除菌洗衣液,其配方蘊含茶樹精油、桉葉精油、椰子油精華等多種天然成分,pH值呈中性,洗后無堿性殘留,對運動員頻繁訓練、比賽后的敏感肌膚更友好。

該產品依托立白獨家專利“植物除菌技術”,既能實現“除螨、除菌、除真菌”的全效防護,又能通過專利工藝強化“祛汗味”效果。第三方檢測機構報告顯示,它能去除衣物上的真菌、致病菌,除菌率達99.99%,從根源降低運動衣物混洗時的交叉污染風險。
據悉,該技術不僅通過了中國發明專利認證,更斬獲了“中國輕工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”。
立白衛仕還實現天然成分溫和護衣,避免頻繁洗滌對運動裝備,如速干面料、功能性服飾的損傷,解決了“護衣”需求。
這一“需求—技術”的閉環,使得蘇炳添的代言不再是空洞的形象展示,而是基于真實使用體驗的“解決方案推介”。
立白衛仕的“長效抑菌防霉”與“根源去異味”技術,不僅服務于運動員的專業場景,也精準契合了大灣區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需求。這種基于地域特點的產品設計,體現了品牌對細分市場的深度洞察。
更重要的是,作為十五運清潔護理類獨家供應商,立白將賽事級潔凈標準延伸至大眾市場,完成了從“專業運動場景”到“日常健康護理”的價值遷移。比如,立白針對十五運的志愿者群體,準備了“志愿加油大禮包”,禮包涵蓋了立白旗下家清和個護兩大品類的核心產品,比如立白衛仕高端植物除菌洗衣液、藍天六必治牙膏等,從衣物清潔到身體護理,為志愿者的服務工作提供健康潔凈力量。
這種基于真實使用場景的產品適配,讓營銷活動超越了單純的品牌曝光,建立起消費者對產品的深度信任。
精神共鳴:品牌與運動員的價值同頻
如果說產品是合作的基石,那么精神層面的共鳴,則是這場合作能夠產生強大社會感染力、深化品牌認同的核心引擎。
蘇炳添的運動生涯,是一部“小個子”不斷挑戰生理與心理極限的史詩。初三時,他在中山市中學生運動會以11秒72奪得百米冠軍,展露短跑天賦。但因身高所限,曾多次被教練以“發展空間有限”為由拒之門外。
公開數據顯示,蘇炳添身高1米72。即便進入廣東省隊,他仍是短跑隊中最矮的選手,但這并未阻礙他取得成就。
2015年,他以9秒99成為首位突破10秒大關的亞洲本土選手;2018年,他三度刷新男子60米亞洲紀錄,并在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摘銀,同年還在雅加達亞運會中,以9秒92奪冠;至2021年東京奧運會,他更以9秒83刷新亞洲紀錄,成為首位闖入奧運百米決賽的中國人。

從因身高被拒到打破亞洲紀錄,他的故事內核是“勇于突破、走在前列”。這樣的拼搏精神,與立白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形成深刻呼應。
從1994年廣州的7人團隊起步,在外資品牌環伺的夾縫中,立白憑借“先款后貨”“一地一客戶”等模式創新打開市場。在面臨外資收購誘惑時,立白堅守民族品牌自主發展道路;在行業低價競爭中,堅持以“品質戰”破局。
據立白相關負責人介紹,過去三十多年,立白一直在研發上不斷創新,努力實現非常多“從0到1”的原創性技術創新突破,從根本上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他人的局面。例如,推出行業首款碳中和洗潔精、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推出國內品牌第一款加酶洗衣液、突破水溶膜“卡脖子”技術推出第一顆國產凝珠、突破微膠囊香精懸浮專利技術等。
一路走來,立白、蘇炳添都在各自的賽道上,完成了從“追隨者”到“引領者”的蛻變。這種相似的“突破者”基因,使得合作超越了簡單的商業行為,升華為兩種奮斗精神的彼此致敬。
在急功近利的商業環境中,立白與蘇炳添更是展現出難得的戰略耐心。
36歲的蘇炳添,堅持出戰十五運,履行“為廣東隊站好最后一班崗”的責任,這是一種對事業和集體的長期承諾。
立白則從2001年贊助九運會開始,持續支持中國體育事業長達24年,穿越多個經濟周期,這是一種對品牌資產和社會責任的長期投入。
這種不以短期回報為導向的“長期主義”,是雙方能夠達成合作的深層戰略共識。它確保了合作不會因一時的市場波動或輿論風波而動搖,為關系的持續深化提供了時間維度上的保障。

此外,蘇炳添樸實無華、專注專業的公眾形象,與立白“健康幸福每一家”的務實品牌使命高度契合。他不追求明星光環,只愿“100%做自己”。而立白三十多年來,始終專注于潔凈護理的本業,以技術創新守護消費者健康。
這種“務實專注”的共性,使得雙方的聯合毫無違和感,強化了消費者對品牌“專業、可靠”的認知。
告別粗放:走向價值深耕
在流量成本持續攀升的背景下,體育營銷已開始從粗放式曝光轉向精細化運營。立白與蘇炳添的此次合作,正是這一趨勢下的又一次實踐。
這種基于產品力的深度綁定,使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擺脫同質化困局。背后也離不開立白持續的研發投入。集團每年將超過銷售收入3%的資金用于研發,其發明專利申請量位居國內同行業第一,超過第2至4名企業的總和。

立白衛仕長效抑菌技術榮獲“中國輕工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”
若以立白全年超200億元的銷售收入計算,其一年的研發投入規模超過6億元。這一數字,遠超許多同行每年不足1億元的研發預算。
將立白與蘇炳添的合作,置于立白科技集團的整體戰略版圖中審視,會發現這并非一個孤立的事件,而是其長期構建的體育營銷體系與未來戰略中,一塊承前啟后的關鍵拼圖。
立白的體育營銷軌跡清晰而連貫:從2001年九運會特約贊助商,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洗滌用品獨家供應商,2010年廣州亞運會深度參與,2020年成為中國國家擊劍隊贊助商,再到今年成為十五運清潔護理類獨家供應商。
這24年的持續投入,并非散點式的贊助,而是一個系統化的品牌工程。它讓“支持中國體育的民族品牌”這一認知,深深植入消費者心智。這種長期主義的投入,讓立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保持了持續的影響力。
當蘇炳添以“亞洲飛人”的身份講述立白產品如何解決訓練中的實際難題時,消費者接收到的不僅是產品信息,更是一種關于“突破、堅持、專業”的精神認同。這種情感共鳴,遠比單純的廣告投放更能建立品牌忠誠度。

此外,作為同樣來自廣東的品牌與運動員,立白與蘇炳添的合作也自然融入了“粵港澳大灣區”的發展語境,共同傳遞出區域文化與時代精神,為品牌賦予了更深層次的社會價值與時代意義。
回過頭看,立白與蘇炳添的合作,以其嚴密的內部邏輯,完成了一次對行業的有益啟示:當體育營銷從“流量博弈”的淺灘,駛向“價值共生”的深海,其成功的公式已然改變。
這個公式是:真實的產品連接×深層的精神共鳴×長期的戰略投入。
產品連接是“1”,沒有這個“1”,后面再多的“0”都毫無意義。它確保了營銷的真實性與可信度。
精神共鳴是系數,它放大合作的情感能量與社會影響力,實現品牌認同的深化。
戰略投入是指數,它決定了合作能走多遠、飛多高,是構建持久品牌壁壘的關鍵。
總結
立白的實踐表明,在這一范式下,品牌與運動員的關系,已從傳統的商業合作演進為一種價值共生的有機體。他們在各自賽道奔跑,又在關鍵節點交匯,彼此賦能,成為真正的同行者。
當蘇炳添在跑道上詮釋“突破、堅持、專業”時,立白正以三十多年的企業歷程,在商業賽道上書寫相似的敘事。這場“潔凈之力”與“亞洲速度”的相遇,不僅是基于嚴密商業邏輯與社會情感的“雙向奔赴”,更是一場關于價值共創的長期同行。
本內容由作者授權發布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虎嗅立場。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,請聯系 tougao@huxiu.com。
本文來自虎嗅,原文鏈接:https://www.huxiu.com/article/4807775.html?f=wyxwapp
上一篇: 馬龍圓滿!北京男團奪冠